前 言
演奏琵琶时,左手的“按音”,是用手指端部去按住弦身的;右手的“弹挑”,是用手指甲端去弹触弦身的。据此,在演奏琵琶时,左手与右手都是运用了指端部分,左右手指的指端对发音最为直接,最为重要。
历代各流派琵琶家在不断实践中,根据这个演奏规律,总结出了“大开门”、“小开门”的演奏术语。
大开门与小开门
“大开门”:是指在演奏发音前与后,左右手指端与弦身之间的距离较大:例如右手指甲与弦身在一市寸以上、左手指端与弦身在半市寸以上。
“小开门”:是指在演奏发音前与后,左右手指端与弦身之间的距离较小:如右手指甲与弦身在一市寸以内、左手指端与弦身在半市寸以内。
琵琶传统乐曲,能文能武,表现力非常丰富,感人至深。在每首不同主题情趣的乐曲中,或能奏出优美典雅的声音,或可发出如怨如慕的心声,或悲切愤慨、或活泼跳跃、或激情奔放、或风光无限、或江山多娇、或鼓声隆隆、或列队行进、或刀枪拼杀、或呐喊震天等等。要达到上述演奏效果,必须先要练就高超的弹奏技巧。要练成高超的技法,就须讲究方法。历代琵琶家在数百年的不断实践中,总结出了多种演奏规律与基本原则。“大开门”与“小开门”就是多种术语中的一种。同时,告诫后学:少用“大开门”,多用“小开门”。
“大开门”在演奏时运用了肩、肘、腕等大关节作主要运动,使手指端与弦身之间的距离较大。大的关节在人们自幼到长大的生活过程中,已经学会了灵活的运动,为此,在弹奏琵琶时运用大的关节来弹奏,不用苦练,就能弹出弦音来,可是,由于运动时的幅度较大,指端离弦较远,既易触及邻弦,发出不应有的弦音或杂音来,也在连续反复演奏时,速度较慢,音与音之间的密度不紧接,快不起来,演奏效果比“小开门”方法的要差得多。
“小开门”在演奏时主要运用了手指关节,使手指端(或指甲)与弦身在接触前或接触后的距离较小。手指的关节很小,在人们一般生活中虽有运用,但并不作连续频繁快速的运动。可是在弹奏琵琶时,须用手指的小关节作出频繁而快速的运动,这就须在学习演奏琵琶时先要把指关节的运动灵活度练好,才能胜任以指关节运动为主的演奏方法(即小开门方法)。如果不重视练习指关节运动的灵活度,只有改用肘、腕等大关节作为主要运动(即大开门),不利于快速演奏,难于做到能强、能弱、能坚实、能柔和的音量、音色变化。
综上所述,“小开门”是历代琵琶演奏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原则与演奏规律。可是,这一演奏术语,同行们、尤其四五十岁以下的琵琶演奏者大都不知道这一术语的名称及内涵意义。
举 例
在民族音乐欣欣向荣的发展中,琵琶专业以及热爱琵琶的同行们,把自己在演奏琵琶时的练习方法录制成VCD视听音响资料或出版初学琵琶教程等书籍,这应是在走向普及发展中的一个好现象。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完美无缺。例如,由于不懂得“小开门”的涵义,在“大开门”的基础上加以引伸出来的练习方法,必然会影响购买者的练习技法。尤其对还没有学会聆听每个指法的发音是否符合应有音响效果的学习者,对看到、听到的练习方法,还没有能力去辨别它们是否正确,就会产生误导。
最近我看了六七种新出版的“琵琶入门”“琵琶初学教程”“琵琶教程”等一类书籍与VCD,感触很深:看到如此专心于著述出版,使人欣慰;但对介绍得不全面、不系统,或断章取义,或知识面狭,或“示范”演奏的发音,没能符合这个指法的应有音响效果,又极难过。
现举几个实例,进行探讨。
在介绍“弹挑”时(弹挑是右手指法中最为主要、见用最多的指法),认为用手腕向左向右转动、兼用指力与指甲偏锋的方法,才是练习弹挑基本功的惟一方法;说它的发音优美不噪,不粗暴,音色很好听。好象弹挑在乐曲中只用这一种音量音色就已经够用了。这是非常不全面的。(有位同行告诉我,坐在第三排,弹挑的音量很弱小,听不清楚,但噪音却很大),因为,乐曲在进行中必须有强有弱(这是音乐在进行中的必然规律性);每首乐曲所要表述的内容,又是多种多样的,现在让学习者只去练一种音量、一种音色的方法,在今后演奏乐曲时怎能胜任表现音乐中的强弱规律与各种情趣不同的乐曲呢?尤其用了“大开门”方法来作为练习弹挑的基本功时,速度既快不起来(快速弹挑时已没有时间再去作向左向右的转动了),音量也只有一种强度(不会作或强或弱),音色也只有一种(不会作或坚实或柔和)效果。从其“示范”作“滚”奏(极快速地连续弹挑)时,食指弹得强、大指挑得弱,滚是表现长音的指法,一强一弱,长音就不完美了。在这一点上,又可看到其知识面狭的方面了。因为还不懂得弹挑的另两项规律:手指运动方向;指甲面与面板间所呈的角度。也没能把在慢速、中速弹挑时手腕向左向右转动后可使食大指的方向与角度易于相仿而使弹挑的音量音色也易于相同的道理讲出来;也不懂得在作快速弹挑的滚时,发出了“弹”强“挑”弱弊病的原因所在。对所谓弹挑时在手腕转动的同时加用指力的问题,我所看到用手腕转动来弹挑的学习者极少还会兼用指力,尤其是初学者。对断章取义方面,反对用指关节作运动,在“示范”中,手指用极大的力量去弹弦,说这种音量太强了,音色太噪了,不优美,不可用指关节的运动去弹弦,武断地否定了弹挑应该以指关节运动为主的“小开门”奏法。为什么会否定用指关节为主的弹挑方法?其原因有二:一、还没有学习过用指关节运动为主的弹挑方法;二、受到“文革”时期否定传统、否定老师的演奏方法的遗毒,既不去学习以指关节运动为主(小开门)的技术,也未通过实践并进行研究与对比,自己不会用指关节运动为主的方法,自己还没有什么心得与体会,却跟着鹦鹉学舌般的作盲目误导宣传。没有亲身经历过“文革”时期的年轻人,还没有体会到“文革”时期是如何又“霸”又“骗”;当时不许演奏传统乐曲,如果演奏传统古曲,就会扣上“宣扬黄色”而被批斗;只允许演奏“文革”时期篡改的《十面埋伏》,各流派传授的《十面埋伏》不准作公开或出国演出,非常霸道;把老师传授的技法或改或贬,欺骗后学者。例如“换弦”改称“过弦”;用“擞”的符号来包括“带”的符号(不懂得擞与带的不同演奏方法之故)等等。
在知识面狭的情况下,影响了演奏时的方法,音响效果也就不正确了。如在“示范”换弦时发出了弹强挑弱的弊病。“摇”虽作了几种奏法(主要的大指摇却不会),但大都出现了向左强、向右弱的弊病,一强一弱,摇的长音就不完整了(其中只有用食指摇的一种音响效果尚可)。“滚”四条弦时也是食指强,大指弱。“轮”、说是要用中速开始练习,不可用慢速开始练“轮”,说慢速的轮难于控制(初学者作轮时五个手指还未养成轮动的习惯,如何能做到中速的轮?相反地初学时用中速的轮才是难于控制并做到,这是启蒙教学经验不够之故)。作强音量的轮要用手臂的力量(又是从大开门引伸出来的奇怪的方法,个别“琵琶大师”与几位教授在轮一条弦时,轮音有强有弱,有长有短,不均匀,是否用了臂力所造成的),这是由于不懂得轮时应用哪些关节来作主要运动之故(轮时用什么关节没有讲)。挑轮类还不懂得分有“长轮带挑”、“长轮连挑”、“长轮和挑”的名称与不同奏法。“双轮”,历代曾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作两次全轮;一种是在两条弦上作轮。现是指在两条弦上作轮,还是称“轮二弦”更为明确。轮时最起码的发音要求是:五个手指发出的音量与音色都应相仿,时值长度都要相同,使在长轮(作两次以上的全轮)时,应听不出这是哪个手指发出的声音。可是在“示范”中,很清晰地听出了这是大指声、这是食指声、这是小指声等。(我已年届八旬,在长轮时尚能做到听不出哪个手指的轮音)。轮时能听出各个手指的不同音量与音色,长音就不完美了,这也因由于练轮的方法还不科学,对五个生理条件各不相同的手指,还未深入研究(五个手指的生理条件虽不相同,但五个手指发出的音量、音色、时值长度都须相同,这是轮的基本音响效果要求)之故。
启 蒙
“小开门”的演奏方法,最好从启蒙时就能养成习惯。例如初学弹挑时用了大开门方法,练了几个月后就会养成习惯,每逢用到弹挑、夹弹、滚等指法时,演奏效果就会较差,以后要改,要化大力气才能改过来,有的甚至改不过来。为此,初学琵琶时,也应首先学会听懂每个指法应有的音响效果,从而再学会听出自己在演奏时的发音是否符合它的应有音响效果。因为,不听发音效果的练习,对练习方法的是否正确就心中无数。如果方法不对,发音效果就不会符合应有的音响要求,就会造成康昆仑一样的后果。
唐德宗时,琵琶国师康昆仑,非常有名,但在求雨的比赛中,由于基本指法有问题,输给了段善本。康昆仑在德宗面前提出要向段善本学习。段让康弹奏后说:“本领何杂,兼带邪声”。康昆仑说:“老师真神了,我少年时向邻居女巫启蒙,后又累易数师之艺”(宪子听康昆仑弹琵琶后说:“琵声多,琶声少”。相仿于现在的弹强挑弱,或弹用得多,挑用得少)。段善本说:“且遣昆仑不近乐器十年,侯忘其本态,然后可教”。康昆仑真的不弹琵琶十年,后尽段师之艺。
要检听发音效果
从上述例子中,说明初学琵琶指法时对练习的方法是否正确,非常重要。辅导老师要提醒学生时时去听发音效果,出版的书籍与VCD,也宜让学习者把学会听发音效果放在重要位置,可是最近出版的几本初学琵琶的书籍与VCD,很少提到要去听听发音效果,等于让读者去作盲目的练习。也有还没有学习过各流派在《十面埋伏》《霸王卸甲》中所用的精华指法与乐曲的艺术处理手法,却在电视中一再说:“我认为什么什么”。对传统指法与乐谱还没有实践与体会,“我认为”不知从何而来?有的甚至还在VCD中鼓励购买者去篡改别人的乐谱,教唆去做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结 论
上面写了一些不高兴的话,但却是有其事而论其事,并非无中生有。既然有了这种现象,提出来比不提出来要好。为了琵琶事业的正常发展,进行一些探讨与研究,使琵琶演奏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真正地结合起来,并在探讨中互相沟通,应是好事。例如弹挑以指关节作主要运动的方法,在运用不同的强弱力度,不同的方向与角度等演奏中既能在快速进行中很方便地作出或强或弱的音量变化,也能发出极为优美而圆润的音色,这对只会用腕关节运动的弹挑者不仿去学习并试试;或者拿一把琵琶作当面试弹并对比,从实际音响效果中作试奏与比较,是优是劣,是偏面是全面,当场就能辨别清楚。提出来比不提要好,沟通比不沟通要好。就是这个意思。